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【官網】

設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中藥大全

烏梢蛇

【中藥名】烏梢蛇 wushaoshe

烏梢蛇

【別名】烏蛇、烏風蛇、黑烏梢、烏花蛇、劍脊蛇、黑風蛇、黃風蛇、劍脊烏梢蛇。

【英文名】Zaocys。

【藥用部位】游蛇科動物烏梢蛇去內臟的全體。

【動物形態(tài)】體長可達2米左右。頭扁圓形,尾細長,眼大而不陷,有光澤。鼻孔大而橢圓,位于兩鼻鱗間。吻鱗微露于頭頂,鼻間鱗寬大于長,前額鱗寬大于長,外緣包于頭側,額鱗前寬后窄,略呈五角形,眼上鱗寬大。上唇鱗8枚,第4、5枚人眼;頰鱗1枚,與第2、3枚上唇鱗鄰接;眼前鱗2~3枚,上緣包至頭背??艉篦[2枚,前額鱗2枚,后顳鱗2—3枚,下唇鱗10枚,前5枚與咽頭鱗相接,第6枚最大。脊部高聳成屋脊狀,俗稱劍脊。背鱗14~18列,從頸后起背部中央有2~4行鱗片起棱顯著,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。腹鱗186~205枚,肛鱗2裂,尾下鱗101~128。尾部漸細,呈青灰色或黑褐色。

【產地分布】生活在丘陵地帶及田野間,主要以蛙類為食。無毒。分布于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及廣西等地。

【采收加工】春至秋捕捉,捉后處死,用刀從腹部剖開,除去內臟,卷成圓盤,置于鐵絲架上,用柴火熏至焦黑,取下曬一兩日,干透即成。

【藥材性狀】圓盤狀,盤徑約16厘米。頭盤于中央,口內為多數(shù)同形細齒,上下唇鱗片近無色,上唇鱗8片。頰鱗1片,眼較大,有光澤,有一較小的眼前下鱗。頭背及體背部黑褐色或綠黑色,背脊高聳呈屋脊狀,習稱“劍脊”,背鱗大部平滑,僅中央2~4行起棱,鱗行為偶數(shù)排列。腹部剖開邊緣向內反卷,內呈黃白色或淡棕色,可見眾多排列整齊的肋骨。尾明顯細長,尾下鱗雙行,氣腥,味淡。

【性味歸經】性平,味甘。歸肝經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祛風、通絡、止痙。屬祛風濕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濕強筋骨藥。

【臨床應用】用量9~12克,焙干研粉內服或入丸散;外用適量,燒灰調敷。用治風濕頑痹、麻木拘攣、中風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抽搐痙攣、破傷風、麻風疥癬、瘰疬惡瘡。

【藥理研究】烏梢蛇有抗炎、鎮(zhèn)痛、鎮(zhèn)靜及調節(jié)免疫等作用。烏梢蛇血清有抗蛇毒作用。

【化學成分】含17種氨基酸、脂肪酸和多種微量元素,鮮肉含蛇肌果糖、蛇肌醛縮酶等。實驗表明,烏梢蛇水煎和醇提取物具有抗炎、鎮(zhèn)痛、抗驚厥等作用。

【使用禁忌】血虛生風者慎服。
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面上瘡:烏蛇30克,燒灰,細研如粉,以臘月豬脂調涂之。(<圣惠方》)

②治身體頑麻風:烏蛇30克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防風15克(去蘆頭),細辛15克,白花蛇30克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天麻15克,獨活S克,肉桂15克(去皺皮),枳殼15克(麩炒微黃去瓤),苦參15克(銼)。上藥,搗羅為末,煉蜜和搗二、三百杵。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烏蛇丸)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]

健康養(yǎng)生